誰都知道早睡是個寶。皮膚變透亮、晨起不水腫,白天不用靠咖啡硬撐,連情緒都少了很多煩躁,連心肝脾肺腎都像被溫柔滋養過一樣舒服。
可道理懂再多,執行起來還是難。“今晚一定11點睡”的flag立了又倒,手機放進客廳還是會忍不住去拿,睡前看數學書反而越看越精神,深夜里眼睛瞪得像銅鈴,只剩滿心絕望:難道我真的沒救了?
其實不用急著和自己較勁,想早睡,未必非要從“強迫自己睡著”入手。有個看似“反常識”的方法,短則2天、長則3周就能見效,核心就倆字:早起曬太陽。 
答案藏在我們身體里的“生物鐘”里。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明明熬到凌晨,身體累得發沉,大腦卻依舊清醒?這不是你“不想睡”,而是生物鐘還沒接收到“該睡覺”的信號。
生物鐘的核心是“晝夜節律”,它會根據外界環境調整身體狀態:到點犯困、到點清醒、到點饑餓,都是它在默默工作。而夜貓子們的困境,往往是陷入了“越晚起→越晚睡→更晚起”的惡性循環。
過去我們總想著“早點睡才能早點起”,可忙碌一天后,靠意志力硬逼自己入睡,簡直比登天還難。但如果換個思路,先把“清醒時間”提前,讓生物鐘整體往前挪,反而更容易實現。畢竟,讓自己清醒,比強迫自己睡著簡單多了。
而喚醒生物鐘的關鍵,就是光線。我們的身體會通過光照判斷“白天”和“黑夜”。
當陽光照進眼睛,身體會減少“睡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同時增加“清醒激素”皮質醇,告訴你“該起床干活了”。
白天被充足光照喚醒后,身體會在夜晚更早啟動“睡眠模式”,褪黑素提前分泌,困意自然會找上門來。 
這個方法不是憑空猜想,而是有實打實的研究支撐。
第一項研究針對“周末熬夜、工作日失眠”的學生??像極了周末補覺到中午,周一晚上卻翻來覆去到凌晨的打工人。研究者讓他們周末提前1小時起床,出門曬曬太陽。結果短短2天,這些學生的入睡時間就從凌晨12點,提前到了晚上10點,褪黑素分泌時間也早了0.5~1小時,睡眠質量還變好了。
第二項研究找了一群“資深夜貓子”,他們平均凌晨2點36分入睡,早上10點30分才起床。研究者要求他們連續3周,每天比平時早起2~3小時(也就是早上8點多起床),起床后立刻去戶外曬太陽。
3周后,這群人的褪黑素分泌時間從凌晨12點提前到晚上10點,入睡時間也從2點46分提前到1點03分,平均提前了近2小時。更意外的是,他們的抑郁和壓力水平也明顯降低了。
還有一項研究更“懶人友好”:哪怕不用早起,只要在睡夢中讓眼睛接觸到更多光線(比如讓陽光早點照進臥室),當光線強度增加10倍時,入睡時間也能提前30多分鐘。如果怕早起麻煩,裝個電動窗簾,每天讓陽光準時“叫你”,也能起到調整作用。
當然,曬太陽不是唯一的關鍵,配合一些小習慣,調整效果會更明顯:
別碰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飲品,避免咖啡因影響夜間褪黑素分泌;
不要小睡,哪怕再困也撐到晚上,不然會打亂夜間的睡眠節奏;
早上運動能幫身體更好地喚醒,還能避免晚上運動后神經興奮影響入睡;同時保持三餐規律,也能輔助穩定生物鐘。
其實不用把“晚睡”當成洪水猛獸,睡眠的核心是“規律、充足、高質量”。但很多人的晚睡,是白天壓力大、情緒差導致的“報復性熬夜”??明明很累,卻舍不得結束這僅有的“個人時間”,結果第二天早起上班,睡眠不夠、狀態更差,陷入惡性循環。
與其每天責怪自己“為什么又熬夜了”,不如從“早起曬太陽”開始,用更輕松的方式調整作息。當睡眠進入良性循環,你會發現,皮膚變好了、精神變足了,連白天的心情都順暢了,整個人像被“重啟”了一樣,狀態完全不同。
明天早上,不妨拉上家人、朋友,甚至帶著寵物,一起出門曬曬太陽。不用太久,10~20分鐘就夠,慢慢你會發現,早睡好像也沒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