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直腸癌是一種“富貴病”,在中國的流行呈現出城市化趨勢,雖然結腸鏡篩查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但考慮到人群參與度低、腸鏡醫師資源緊張,未來結直腸癌的防治仍需采取序貫篩查策略,加大科普宣傳。
“在(結直腸癌)篩查這方面,我們還只是一個考20分、30分的學生,離60分很遠,做點什么都能進步。”
2020年,中國有超過55萬人新患結直腸癌,占中國新確診癌癥人數的12.2%,超過28萬人死于結直腸癌,占中國癌癥死亡人數的9.5%;全球有193萬人新患結直腸癌,94萬人死于結直腸癌,前者僅次于乳腺癌、肺癌,后者僅次于肺癌。
這意味著,結直腸癌已經成為中國以及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每8位癌癥患者中至少有1位是結直腸癌,幾乎每10個因癌癥死亡病人中就有1個是結直腸癌。
未來,這一形勢還將更加嚴峻。張凱老師預計,隨著胃癌、肝癌、食管癌、宮頸癌等排名在結直腸癌之前的惡性腫瘤發病率或死亡率下降,國內結直腸癌的防治任務會更重。
目前,結直腸癌在中國的流行呈現出城市化趨勢。無論是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還是死亡率,城市均遠高于農村,分別為69.93%比30.07%和66.25%比33.75%。
結直腸癌的癥狀較隱匿,沒有特異性癥狀。在疾病的早期,甚至疾病的晚期階段,患者可沒有明顯的局部癥狀,以至于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到中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根據現代臨床研究數據統計,40歲以上的人群患結腸性息肉總體發病率達到了52.7%以上,而有接近92.5%的結腸性息肉和結腸炎會隨著疾病的蔓延轉化成結直腸癌。
因此,通過下列結腸性息肉高風險因素來及早做好預防管理:
1. 飲食性因素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等這類食物,對腸道的負擔很重,短時間內看不出什么,但是時間久了患者就容易便秘、出血,而且食物中的油脂、毒素大量堆積在腸道中,持續刺激腸道黏膜,腸道病變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2. 年齡因素
根據臨床研究學家和科研學家對腸道息肉的發病率和發病機制做過相應的調查和診斷,年齡越大,腸道息肉的患病幾率也會越高,40以下人群發病率多為20%以下,4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則會上到52.7%以上。
3. 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4. 腸道炎性疾病
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癥病變是導致炎癥性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見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腸道血吸蟲和腸結核等,也見于結腸手術后吻合口部位。
5.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術、癌癥放療患者及肥胖人群的發生率較高。2型糖尿病女性與非糖尿病女性比較,其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增加80%。
從確切的篩查手段看,現有的結直腸癌早檢技術手段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結腸鏡、乙狀結腸鏡等有創檢查,另一類是糞便潛血檢測(FOBT)、多靶點FIT-DNA檢測,血液SEPT9甲基化、多基因甲基化檢測。其中,結腸鏡篩查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
大約90%以上的結腸癌是腺瘤樣息肉演變而來的,息肉演變為癌,需要10-15年的時間,如果在此期間發現并切除它,就能有效預防。
腸鏡檢查不僅可清晰地觀察腸道,并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結直腸癌的發現與確診。因此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最有效手段。
并且如能在腺瘤未癌變或者早期癌變的無癥狀階段,通過腸鏡檢查發現并經內鏡微創治療,則可以阻斷了其向癌轉變的機會。
張凱老師建議,推薦規范化全結腸鏡檢查作為伺機性篩查精查手段。無異常者篩查間隔時間不應超過10年。一級親屬家族史者建議50歲開始篩查,以后每5年一次。低風險腺瘤史者在治療后的5-10年內復查腸鏡,高風險腺瘤史者在治療后的3年內復查腸鏡。
“我經常和發現高級別腺瘤的病人說‘恭喜’,為什么?因為高級別瘤變在5年之內癌變的可能性遠超50%,高達70%甚至更多。我們通過主動檢查發現以后把它切掉了,這叫癌前阻斷。所以你避免了一次惡性腫瘤的侵襲,它都沒有威脅你生命的機會,這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情。”
圖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963558